中级会员
左拾遗(从八品上)
- 积分
- 476
- 威望
- 305 点
- 资产
- 49068 金币
- 注册时间
- 2006-3-23
|
德国吃法(转贴)
. i2 f7 J8 z! Z: M. u9 X; K+ \% x5 o0 @
3 L" u" R6 P0 }5 D 异乡留学,还真是留了呢,说的不是留学,而是留异乡。当初跨出国门时,就没想到是踏上了不归之路。好在早已学会怀揣平常心,有了平常心,就能心平气和谈谈想谈的问题。如今是人在西方,就先说说德国吃法。
- u' w, G- d8 o! X 在德国,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邀请澳门主教的晚宴。点菜时,主教问主人怎么吃法,看没有明白的样子,主教解释说:是按德国人的吃法呢,还是按中国人的吃法。当主教得知他可以决定吃法时,便说:那就按中国人的吃法吧。具体地说,不像德国人那样,自己点自己的菜,又自己埋头吃自己的菜;而是整体地点菜,考虑荤素搭配、前后次序;菜可以慢慢地上,每人都可以吃到不同口味,而且还总吃热的。大家坐到一起来了,不容易,就乐融融地聚,尽情地吃尽情地聊。那天,果然很是尽情,乐融融。
+ H' p# [ m6 [. l6 T, ? 德国人请人吃饭有说法,不但嘴巴吃(或曰胃),眼睛也在吃。通俗地解释,嘴巴吃的是指实实在在的内容,而眼睛吃的则是虚得不能再虚的形式。比如,用什么样的盘子啦,用什么样的餐具啦,别忘了还有杯子。餐桌上花里胡哨的东西不少,点根蜡烛,说是增加情趣;放束鲜花,也说是增加情趣;餐巾纸大到就是浪费。可以想像,一个桌子被花里胡哨的东西占去位置不少,到真正吃饭时,就不过是一荤一素。这一素可以是根本不煮不炒的色拉,也可以是煮得面目全非的蔬菜。这一荤不是大块肉,就是大块鸡,除了表面有点滋味,里面的味道,用我们一个同胞的话说,就全是木头味(或曰锯末味)。如果再隆重些,还可算上饭前一稀汤,饭后一甜食。吃法大多是,你吃你的,我喝我的,一副井水不犯河水的样子。
& H2 O5 y3 D" L+ v 德国人在家里请客,也是口罗嗦一大堆。客人来之前,打扫住房卫生,比我们当年在国内单位对付上级卫生检查团,要认真得多啦。吸地毯、擦窗子、抹家具等,全都做得无可挑剔。如果还有花园,那更得除草、剪枝、打扫,又是一整套。在请客之前,还得先考虑有什么装东西的家伙,如果没有香槟酒的杯子,就不请客人喝香槟。有时怎样围桌子而坐,也有讲究,主人安排你坐哪儿,那就一定要听话,乖乖地坐在那儿,诸如此类的麻烦,不一而足。在德国当上家庭主妇,别以为是什么轻松的活儿,那不但讲究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,还讲究非凡的组织能力。要不,请人吃饭,采购打扫,安顿孩子等诸多事情,不只是多花时间而已,简直就像一次家庭主妇组织能力、理家能力的大检查。# S9 p; i0 a1 }! V" N; _$ v/ M+ E
我并不想攻击德国人请客的吃法,要说,眼睛跟着嘴巴一块吃,也是文明进步。看着烛光和鲜花,人们吃饭说话会小声些,互相之间会多一点尊重。家庭宴会的精细安排,一切进行得就有条不紊,各方来客,是满意而来,又满意而归。一次饭店聚会,一次家庭聚餐,就是一次美好的记忆,让德国人回到自己宽大冷清的住房中,回味无穷,意犹未尽,是否值得提倡?1 @' u: c) M1 B. R/ g" E; n
不过,如果一个刚从国内来的同胞,参加如此聚会,是不是就如同刘姥姥初进大观园,不知所措呢。你看,那桌子上放着极复杂的餐具,比如光刀叉就几副,还按大小、形状、作用由里到外,一路排开。刘姥姥一定心里犯嘀咕,是该先举刀,还是先举勺,还是刀叉并举。就是到了今天,我如果看到一大堆餐具酒杯,就知道那饭局是形式重于内容,赴宴是拘谨多于尽情。
( S9 ]# \+ Z- A. B; M: P 说起德国人吃法形式大于内容,我还深有体会。刚到德国不久,一个同事老太太邀请我去喝咖啡,当时我还很想让一个朋友同行。只听老太太说:我家的咖啡餐具是六个人的,超过六个人就不行了。我当时就纳闷,老太太请喝咖啡的人数,是由她餐具的多少所定的,难道不可以用别的杯子代替吗,如果来的人不止六人呢?再说,我们到你那儿,注重的根本不是喝咖啡,而是大家一起聊天,相互认识。后来慢慢发现,德国人请人吃饭,餐具的讲究,不亚于装在餐具里的内容,本末倒置的现象也时时出现。; b3 Y, d* Z5 D) v
再后来,我也渐渐地置了一套Hutschenreuther(很有名的一个牌子)餐具,深盘子浅盘子蛋糕盘子、咖啡杯子咖啡底盘、茶杯子茶杯底盘、早餐杯子和鸡蛋杯子,口罗嗦得让人觉得不近人情。比如,都是底盘,咖啡杯子和茶杯子用同样的不就可以吗,依我中国人观点,咖啡和茶都可以是同一杯子的。可人家不这样,做得非让你样样都买才行,价格当然不便宜。说实话,我是被人弄得上贼船的。还是几年前,德国人送礼物,送了两个深盘子两个浅盘子。结果,我在请人吃饭喝咖啡时,也和德国老太太一样,先看看我有几个盘子,不够的话,就到WMF店买。这也是名牌餐具的一个优点,我那套餐具到2005年,保证都还能买到,也就是最晚到那时,应该把这套餐具置齐了。
( w; H# F& J, B6 y" s9 B% [" E 有了这套餐具,我这儿并没有高朋满座。而且中国人到我这儿做客,他们对这套餐具的评价,不是说没必要,就是说我太傻了,怎么让人拽着上贼船,买这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。但是,到我这儿的德国人,似乎没人不注意到这套餐具的,最差的也是在把盘子倒过来,看到牌子后再啧啧的。, E& U [! Q0 i: f$ ]- T
随着在异乡生活得越长,尤其看德国人的请客作风,如此注重形式问题,弄得谈话也因此变得干巴巴,就对国人吃法,尤其是国内上世纪80年代的吃法,越加怀念。那时一切是多简单朴素,多有滋有味,多即兴尽情。' T' |1 I# @4 `! h
上世纪80年代初读大学,大家都十分用功。读本科时,就想着考研究生等等,结果是不但没有多少富余的钱,更是不舍得浪费所谓的宝贵时间,大家坐在一起“撮”一顿。我记得那年女排获得世界冠军,大快人心。宿舍同学到厦门大学教工餐厅吃了一顿,那时大学不像今天,到处都有吃饭的地方。厦大似乎只有教工餐厅除正常开饭时间外还开着门,并且还可以点菜现炒。兴奋无比的我们,不过是点了个炒米粉、米粉汤,再点个炒菜,同屋的几个女同胞,就借女排获冠军东风,尽情地吃了一顿,尽情地聊了一晚。那天好像是很多人坐在教工餐厅,边吃边聊刚刚获胜的中国女排。这顿饭是我几年大学生涯,惟一的一次聚餐记忆。/ R: n3 \! ?( _) H
后来,到大学工作了,第一年45块第二年54块再后来就是76块。当时没觉得拿钱少,反因请人吃饭再不必用父母钱了,有种扬眉吐气的感觉。住集体宿舍当然没有厨房,所有的吃饭家当是调羹加搪瓷碗,来了客人就必须向左邻右舍借家伙吃饭。那时合肥工大青年教工宿舍在斛兵塘边,柳树湖水小船,还曲径通幽,挺诗情画意的。两人一间,比大学八人一屋好多了,几步之遥就是教工食堂。- Q; F$ }7 P0 {7 ?
1985年4月6日,是厦大校庆日。厦大物理系一同学打来电话,说今天这个日子值得聚餐庆祝。好家伙,一下子就从中国科大和中科院光机所,平地蹿出十几号同系校友,浩浩荡荡地开进合工大我的教工宿舍。大家都是主人,派几个人到教工食堂打饭,菜全要双份的。最绝还数福建同学陈兄,用我的洗脸盆在简易电炉上,做了满满一盆汤。具体操作是,做汤之前,我先将脸盆彻底地洗了两遍,然后,我贡献出所有的私有财产——香肠数根。陈兄将一搪瓷碗放在电炉上,加油熬到可以听到声时,放入香肠。等到满屋都回荡着喷香喷香的香肠味,再把香肠放入加满开水的脸盆中,再放进些从食堂打回的菜,放电炉上一同烧开,就是一锅别有风味的香肠杂烩汤。那天,我们把汤喝得精光。那年的校庆,尽管事先没有任何安排,我们是吃得尽兴,聊得开心,好痛快啊!
- a; Y# Y( }( I. L4 p7 T8 a 我们这种吃法,就是吃饭只讲内容(吃内容和聊内容),完全忽视形式,一路发扬光大,到了科大北京研究生院,更是屡吃不厌。科大研究生院在玉泉路,出了校门,过了马路,再走几步,就是农贸市场。那儿有鸡蛋咸蛋松花蛋,还有生肉熟肉以及种数不多的蔬菜。一到聚餐,我们便揣上几个钱往那儿跑。虽然,从拿工资到拿奖学金,相对手头更紧,可责任也减轻不少。还没成家的不把安家存钱当回事,就是结了婚的,由于分别住学生宿舍,也都纷纷摇身一变,成了所谓伪单身。$ }& M0 O z$ d0 x/ @' d- W
虽然还是没有厨房,烧饭还是只有简易电炉;虽然吃饭家伙还是调羹加搪瓷碗,先进一点或许有不锈钢小盆,可要在一起吃的理由太多了。某人从合肥科大来了,好久没见,买点菜买点肉,有时还会有啤酒,大家聚在一起,就可以不知天高地厚,海吃一顿,海聊一场。某某要出国了,为了欢送,大家拿来了自己的碗和勺,再弄点熟食啤酒,就可以借着别人出国,自己也跟着乐一回。还有人从国外回来了,更是理由,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嘛,都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。记得那时研究生院后面的高能所小孙从日本回来,我们愣是吃了好几回啊。先是小孙请我们,后来是我们请小孙,再后来好像是我们请他,但是小孙付钱。还有,如果兜里实在所剩无几,研究生院里冬天还到处存有大白菜,可请吃大白菜宴,大白菜可煮可炒还可涮。有北京同学甚至问我,是不是发现大白菜越煮越甜,如果和面条煮在一起,面条吃起来都有一种甜味。我今天想说的却是,回忆当时吃大白菜的情景,真是有种甜味。! g7 j; `1 T5 ], B% x- ]3 e
到德国之后,国内的这种吃法还小有保留。那时我们对德国人的文明吃法,什么眼睛跟着嘴巴一起吃,以及形式和内容一样重要等,还大都一无所知。刚到异乡的人,似乎还有一种磁力,很快把更多初来者吸引到了一起。那会儿我们在波恩,大家一起爬七峰山,有同志就带上在公用厨房土法上马(既没有蒸锅也没有擀面杖)蒸出的包子,也有同志将猪肉加糖加酱油煮熟带上。爬山时,看有人掉在后面又筋疲力尽的样子,有同胞大喊:哎,同志们啊,加油啊,山上可是包子在召唤!包子召唤的力量,我们那天硬是一气爬了七个峰头,说给当地人听,似乎难以相信。那情景是,大队人马,大声讲话,无所顾忌。人们都说无债一身轻,我们可是无钱一身轻,大家在一起是穷乐,穷开心,而且是越穷越乐越开心。
# b* M& h4 W+ e6 F6 ` 很自然的是,我们渐渐地了解了所谓德国人的文明,他们怕打扰人更怕被人打扰,所以不再那样旁若无人地大声讲话。德国人还讲究你的就是你的,我的就是我的,我没事先说明请你客,你吃饭就得自己掏腰包。我们同胞一起,你吃我的我吃你的,分不清什么是你的,什么是我的,就似乎不太符合当地国情,只好入乡随俗。再后来,当然就是国内吃法的光荣传统,在异国失传。% P3 g8 U! I# V; G* V& p/ Q' w
当然了,今天的国内,吃法也是大有进步,不再像我们当时“小米加步枪”的年代。即使校园里,吃店也是各种档次并存,没有自己碗勺照样到处吃饭。国内食堂也和德国一样,拿一个大盘子,再到不同地方,取不同食物。依然品种繁多,价格适当。供人聚餐的餐厅更是比比皆是,南北风味都有。校园的人们也并非像我们当时,只靠奖学金度日,尽管穷学生是更穷了,可有钱学生也是更有钱了。
* k# X% [- L3 h; {1 | 是啊,时代不同了。以上所回忆的吃法,可能只是存在记忆里的画面了,时时伴随着我们的异乡生活。# _3 W) L) F F
(杨小红) |
|